以太坊社群成员提出「应用层动态收费」新提案,主张小型资金池收取较高抽成、大型资金池则仅收 1%,以激励建设者并降低用户负担,力图在手续费下滑与竞争加剧之际稳固生态。
(前情提要:十年风雨洗礼,以太坊还能迎来「伟大的暴涨」吗?)
面对生态收入下滑与竞争升温的双重挑战,以太坊社群成员今日提出一项针对应用层(app layer)资本分配机制的新收费结构提案。该提案希望在激励建设者与抑制过高抽成之间取得平衡,维护以太坊在去中心化资本配置领域的长期竞争力。
以太坊应用层推动「动态收费结构」
由 Kevin Owocki 与 Devansh Mehta 发起的提案,主张为应用层资金分配机制(如 QF 平方募资法、Retro Funding 回溯资助、Deep Funding 等)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动态收费结构。提案中提出的公式如下:
收费额度 = max(√(1000 × N), N × 1%)
(其中 N 为流向专案的总资金量)
这代表:
-
小型资金池(如数十万美元级别)将根据平方根公式,收取较高比例费用。例如,17 万美元资金池将收取约 7%(约 13,038 美元)的开发者费。
-
大型资金池(超过 1,000 万美元)则统一以 1% 抽成,避免过度抽成。
此设计意图解决两大问题:一方面让小型资金配置系统有合理回报,吸引机制建设者持续投入;另一方面避免大资金池被过高费用蚕食,提高资本配置效率。
此外,提案亦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资金流使用「基础计算法」或「累积计算法」,以在传统资金池与群众募资(crowdfunded pools)场景下灵活调整抽成分配,避免出现过度激励或削弱使用意愿的问题。
收入压力下的生态自救
此提案针对的问题并非偶然。根据链上数据分析公司 Santiment,2025 年 4 月,以太坊主网的手续费收入已跌至五年新低,DeFi 与 NFT 市场活跃度持续疲弱。此外,2024 年 Solana 新增开发者数量(7,625 人)超越了以太坊(6,456 人),使得以太坊开发者社群的领先地位不再稳固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,维持应用层建设者的经济诱因,避免流失至其他链,成为以太坊当前极需解决的挑战。动态费率提案,正是试图在「建设者激励」与「用户成本控制」之间,找到新的平衡点。
值得注意的是,提案也鼓励未来将部分费用(10%-25%)返还给基础设施维护者,例如智能合约开发者与开源库贡献者,进一步打通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向资金流。
动态收费成为链上资本分配新范式?
若动态费率设计能在 Gitcoin Grants(GG24)等即将到来的资助轮中试点成功,将可能成为未来链上资本分配机制的新标准。
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型创新项目的活跃度,也能在大型资金池中,建构一个可预测、透明且公平的费用体系。对于面临外部竞争与内部信心下滑的以太坊而言,这场从「费用结构」开始的变革,或许正是转危为机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