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本站博客!登录后台查看权限
  •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,那么赶紧使用Ctrl+D 收藏吧
  •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!

美股美元齐跌,美债殖利率飙升:经济学人警示极度危险信号!

新闻中心 2025-04-18 15 次浏览

经济学人本周释出一部新影片,专家指出近期金融市场的动荡不仅仅是股市的抛售潮。更深层的警讯在于,投资者似乎正普遍地从美国资产中撤离,这股趋势若持续恶化,可能对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构成严重威胁。
(前情提要:今夏未爆弹:5 月后川普就有权「开除鲍尔」控制美国联准会降息? )

 

美国总川普近期的关税政策导致包括美股在内全球风险市场下跌、债券殖利率上升、美元下跌。而这三件事同时发生对经济学家来说是一个危险讯号,川普是否正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?

《TheEconomist》本周释出一部最新访谈,经济学人编辑 Henry Curr 分享了他担忧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根基正受到侵蚀,恐酿成系统性风险的担忧,以下本站为您将重点整理如下:


金融市场对川普关税的反应为何令人担忧?

Henry 指出:近期金融市场的动荡不仅仅是股市的抛售潮。更深层的警讯在于,投资者似乎正普遍地从美国资产中撤离,这股趋势若持续恶化,可能对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构成严重威胁。

要知道,当前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,乃至于全球经济的运作,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美元的这一特殊地位之上。

自从美国总统川普在四月初宣布所谓的「对等关税」以来,全球股市经历了大幅下跌,这已是众所周知。然而,更令人担忧的信号是美国公债与美元同时遭到抛售。

通常情况下,当美国公债殖利率上升时,由于持有美元购买美债能获得更高回报,美元汇率也会随之上涨。但现在的情况是:公债殖利率飙升,美元却不涨反跌。这种反常现象显示了市场对美国资产的普遍抛售和信心流失,是一种「逃离」的迹象。

这种动态更常见于新兴市场,或是如同英国前首相特拉斯(Liz Truss)短暂任期内因灾难性「迷你预算」所引发的市场溃败。这强烈暗示,投资者可能已开始要求美国资产支付「风险溢价」。外国投资者,主要是私营部门的投资者,持有高达 8.5 兆美元的美国国债,若这些投资者开始抛售,将进一步推高美国的借贷成本。

财政赤字火上浇油

除了贸易战的纷扰,另一个加剧市场忧虑的因素是美国国会正准备进一步放松财政。国会不仅打算延续川普第一任期的减税政策,甚至可能加码。

根据「联邦预算委员会」(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get)的评估,其通过的预算框架在财政宽松方面极具侵略性,其规模可能超过川普减税、新冠疫情刺激措施和拜登刺激计划的总和。目前,美国的财政赤字已达 GDP 的 7%,这在经济强劲时期是极不寻常的数字,通常只有在经济危机时才会出现如此高的赤字。

如此大规模的财政扩张,足以引起债券市场和美元投资者的高度警惕。

令人费解的是,尽管市场警讯频传,川普政府内部似乎对此并不全然担忧,甚至有高级官员对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抱持怀疑态度。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便曾公开表示,强势美元如同对制造业工人征税,因为它使美国出口商品更加昂贵。

参议员 J.D. Vance 亦曾表达类似观点。在「让美国再次伟大」(MAGA)的圈子里,确实存在一种声音,认为储备货币地位给美国带来了巨大成本。政府高层公开质疑数十年来美国官方一贯「欢迎强势美元、视美国为国际投资者安全港」的立场,无疑是在动摇市场信心。

恶梦情境:失控的连锁反应

倘若当前的初步迹象持续恶化,最直接的后果将是美国公债殖利率继续攀升。

由于美国身负巨额国债(约占 GDP 的 100%),殖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,最终将迫使政府需要透过增加相当于 GDP 1% 的税收或削减支出来支付额外的利息成本。这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,迫使国会采取紧急措施来稳定市场,其规模和急迫性可能堪比全球金融危机时期。

然而,问题在于,当前高度两极分化的美国政治体系,是否有能力迅速达成共识,实施必要但痛苦的财政紧缩(例如削减社会福利)?如果总统否决相关法案,国会是否有能力以三分之二的多数推翻否决?

美国过去利用其储备货币地位积累了高额债务,并在经济强劲时仍维持惊人的赤字,这意味著一旦危机爆发,所需的政策修正幅度将非常巨大,对政治体系将是严峻的考验。

与此同时,美国联邦储备系统(Fed)的角色也变得复杂。虽然联准会几乎肯定会希望介入稳定债券市场,但目前的环境与全球金融危机时不同。当时通膨并非主要威胁,但现在,部分由于关税影响,美国通膨正在升温,消费者通膨预期急剧上升。

此外,联准会也面临来自川普政府要求降息的压力,明年联准会主席的任命也将到期。更令人不安的是,一项可能削弱联准会理事免于被解雇保护的法院案件正在审理中。这些因素都可能削弱联准会独立应对危机的能力,使其在稳定市场的同时,也必须避免给外界留下「为国会财政赤字买单」的印象。

美元之后,谁主沉浮?

若美元真的失去储备货币地位,谁能取而代之?

Henry 认为过去数十年,人们总爱讨论人民币是否会取代美元。然而,考量到中国经济的现状、资本管制、缺乏独立法治以及贸易战的冲击,人民币在短期内难以获得全球投资者的充分信任,也不具备成为储备货币所需的法律和市场基础设施。

现实情况是,存在许多美元的替代选项,但没有一个能在安全性、流动性和经济体规模上完全匹敌美国。欧元背靠庞大的经济体,但缺乏统一且深度的资本市场,以及像美国国债那样的共同发行资产。北欧国家的货币稳定,但经济体量太小。日本自身债务沉重。瑞士同样体量有限。此外,还有黄金等传统避险资产,甚至加密货币也可能扮演一定角色。

然而,一个没有明确主导性储备货币的世界,将是一个更加不稳定的世界。

储备货币的部分安全性来自于「所有人都认为它安全」的群聚效应。一旦这种共识瓦解,市场将变得更加分散,更容易出现从一种货币到另一种货币的挤兑和破坏性资本流动。这对建立在美元和美国国债「坚如磐石」信念上的全球金融体系而言,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。我们可能面临一个过渡性的金融危机,最终进入一个资产停泊选择更多元,但整体安全性和稳定性却下降的世界。

尽管危机尚未完全爆发,美国政府仍有机会透过调整政策(如回撤关税、进行财政修正)来稳定局势。美元的地位短期内依然强大。然而,近期的动荡和官方言论无疑已经投下了怀疑的种子。即使短期内稳住阵脚,投资者可能已经意识到,类似的动荡随时可能再次发生。对美元和美国国债的些许风险溢价或许将成为常态,信任的裂痕一旦产生,便难以完全弥合。